嶗山名勝多依海而彰,惟九水卻以險怪的山峰、幽邃的峽谷、澄明成韻的流水畫廊風光被譽為“九水明漪”。九水風景區(qū)包括南九水、北九水兩岸風光。“南九水”發(fā)源于巨峰以西的柳樹臺至南九水村南的觀川臺,全長7公里。“北九水”為白沙河中游峽谷地帶,分為內、外九水,外九水自大嶗觀村北的菊灣溯至太和觀,長約5公里;內九水自太和觀溯流而上至靛缸灣,長約3公里。澗水順流而下,遇峰、崖、屏、嶂必折,折處必彎,彎處必漩,漩處必涌出一潭澄水。清人的游記中說,河流“隨山而下,山橫轉,水即一折,溯流而上,至上源凡九折,以命名云”。九水風景區(qū)的諸名勝中,當推內九水最佳。
外九水 澗勢狹窄盤紆,山勢峭拔嵂崒,群峰壁立,天光如帶,蔭郁幽邃,峰石詭怪,虬枝古木盤根在危巖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絕壑之上,怪特奇麗每處有奇,百看不厭。
內九水 峰巒比外九水更為峭拔,峽澗更為涵幽險奇。2002年10月,嶗山風景區(qū)管理委員會對北九水游覽區(qū)進行整修,對這里原有的18個天然水潭進行了特殊工藝處理,并修建了9座觀景橋,保證游人在洪水多發(fā)季節(jié)仍可欣賞到九水美麗的自然景觀。從內一水開始,一直延伸到內九水的潮音瀑。18個水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分別被取名為上善、抱一、大方、齊物、養(yǎng)生、坐忘、逍遙、安期、許由,沿途溪谷的“十八潭”分別取名為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無隅潭、無極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虛潭、有間潭、得魚潭、得意潭、無已潭、不滯潭、餐霞潭、飲露潭、清心潭、洗耳潭,這些名字在為其取名時則參考了每個潭的方位和自身的形狀及它們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等諸多因素,從而使每個水潭更具有靈氣和文化意蘊
南九水 山舒水緩,峽澗明媚,盤山公路曲折如帶環(huán)繞山間,有時云隔路斷,人行于云端,是為一奇。農舍沿澗依山勢點散而居,桃、櫻、修竹、山花野草爛漫于峽谷,層層梯田布其間,生機勃勃。南九水村南峽澗緊湊對峙,由此進入景區(qū)。東有奇峰“紗帽崮”,崮下為觀川臺,臺北是盤山公路及沿澗山村。南有秀峰佇立叫“將軍崮”,澗水由此滾滾出峽。彈月橋穹隆飛架于深澗之上。其北偏西向的山麓古木翳天,松出石隙,相映競秀。倚崖面澗有明初建“龍泉觀”。再上行,巉崖峭立,林木漸密,澗底水響,林中鳥鳴,構成美妙的樂章。有兩條山脈蜿蜒至此相聚,形如二龍戲珠,地名“王子澗”。其上盡是峭壁削崖,公路曲折蜿蜒,稱“十八盤”。終端即“柳樹臺”,臺東豁一口,可登巨峰,北險深壑,秀峰峽立,谷底即為北九水。
"